打新神话不再
从募资情况上看,受企业质地、市场环境、行业政策等多方面影响,各个企业的募资情况也呈现冰火两重天之态。
在科创板、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中,合计有109家企业实现资金超募,占比高达接近3成,但同样也有244家企业募资不足预期。其中差别最大的是读客文化,该公司原计划募资2.69亿元,但实际募资近6200万元,发行价仅1.55元/股。
而反观募资金额较高的企业中,超募一倍以上的企业高达25家,其中超募倍数最多的莫过于禾迈股份,该公司原计划募资7.30亿元,但最终实际募集资金55.78亿元,其发行价更是达到了557.80元/股的超高价格,位居2021年新股之最。
之所以出现较大规模企业超募,除了与企业资质和市场情绪有关外,还与最新的询价新规有关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今年大比例超募的A股企业中,大多数都是2021年9月之后发行的新股。
2021年9月,在“机构抱团压价”等现象出现后,证监会、沪深交易所、证券业协会同时发布了注册制下发行承销的一系列规则调整(简称“询价新规”),询价新规通过完善高价剔除比例、取消定价突破“四数孰低值”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、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等内容,促进买卖双方均衡博弈,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。
询价新规落地后,不少企业的最终发行价格突破了“四数孰低值”,实现超募。
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企业发行价升高,投资者的打新收益率出现下滑,新股首日破发现象在A股市场已不再是新鲜事。
Wind数据显示,2021年以来,截至12月27日,合计有18家IPO企业上市首日即破发,创2012年以来破发率新高。
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成大生物,该公司询价阶段遭遇机构热捧,发行价高达110元/股,发行市盈率54.24倍,超过38.11倍的行业平均市盈率,超募资金逾一倍。但上市首日即迅速破发,股价当即下跌37.5%,是2021年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新股。
不过,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,新股首日破发属于正常现象。
前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便指出:“定价规则修改,所针对的并不是低价发行,而是抱团行为。抱团扭曲了市场,并不能真实反映询价机构对新股的看法。定价机制上发行价还是询价机构主导的,询价机构的出价基本决定了最终发行价。出现破发很正常,无风险打新才是不正常的。”
王骥跃认为:“之前(打新)一直赚钱,预期高点报价也还能赚;新股迅速破发案例不断增加,报价就会谨慎了,新的IPO公司就会压一下发行价;后续新股不大可能持续破发,但也不会一直高收益。”
盘和林也指出,未来打新红利将最终消失。
“从本质上看,新股上市前后,只是获得了一笔融资,其业务逻辑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,通过短暂炒高来实现打新收益的做法本身不可持续。打新市场在来年年初流动性充裕阶段,还会有一定的溢价,但在未来,打新的溢价一定会走平,对于那些基本面好的上市公司,打新溢价依然会很高,但是对于那些基本面一般的上市公司,溢价消失,甚至开盘破发将是常态。”盘和林说道。
A股IPO市场有望延续繁荣
展望2022年,不少市场人士认为,A股新股市场有望在上海科创板、创业板及北交所的新股数量攀升的支持下持续增长。
根据记者统计,截至12月27日,科创板已受理但尚未注册生效的企业合计152家,创业板已受理但尚未注册生效的企业376家。北交所正常审核状态的企业也达到55家,另有4家企业因各类原因中止审核。
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预计,A股市场的大部分的新股将会来自中小型制造及科技企业。在2022年,上海科创板预计有170至200只新股融资2100至2500亿元人民币;或另有210至240只新股于创业板上市融资1600至1800亿元人民币。上海及深圳主板预计将有120至150只新股融资2000至2300亿元人民币。
此外,因为政策法规变化等各方面原因,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热潮在下半年明显降温,部分市场人士预计部分项目有望流入A股市场。
“其一是注册制的全面推行,可能让A股IPO门槛更低。其二是需要进一步推动退市制度、资本市场分层等规范制度建设,推动A股可进可出,能上能下的IPO态势。其三是美股的中概股可能谋求港股和A股二次上市来规避潜在的风险,这也为A股带来更多优质的上市公司。”盘和林说道。